【学生佳作】品《我与地坛》 感生命价值
生命,是一场既短暂又漫长的旅程,它如同地坛中的古树,历经风雨,见证沧桑。在史铁生的笔下,《我与地坛》不仅是一处静谧的园林,更是他灵魂深处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与探索。生命的意义何在?如何在逆境中寻得内心的平静与坚韧?史铁生以地坛为背景,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生命感悟与哲学思考,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苦难的力量。

史铁生在地坛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。
在《我与地坛》中,史铁生因身体的残疾而陷入深深的绝望与挣扎。然而,正是这片古老而宁静的地坛,成为了他重新审视生命价值的起点。他观察到地坛中四季更迭、草木荣枯,感悟到生命虽短暂,却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。正如他所言:“命运,其实是无从抱怨的,因为命运早已把你的一切算计在内。”史铁生在地坛的沉思中,逐渐接受了命运的不公,转而寻求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,这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,是他哲学思考的第一步。
史铁生在地坛中领悟了生与死的哲学命题。
地坛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砖一瓦,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哲理。史铁生在地坛的漫步中,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。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,思考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。地坛的四季更迭、草木荣枯,仿佛是大自然无声的启示,告诉他生命虽短,但精神可以永恒。正是这些深刻的思考,促使史铁生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悟,用文字传递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。生与死,是人类永恒的话题,也是史铁生在《我与地坛》中深入探讨的哲学命题。他通过对地坛中生死轮回的自然现象的观察,思考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、死亡的必然与神秘。史铁生意识到,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,而是生命的一部分,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,勇敢面对生命的每一个瞬间。正如他所说:“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,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。”对生死的豁达态度,让史铁生在逆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力量。

史铁生在地坛中实现了自我救赎与超越。
在《我与地坛》中,史铁生不仅重新审视了生命价值,领悟了生与死的哲学命题,更重要的是,他在地坛的沉思与自我对话中,实现了自我救赎与超越。他从最初的绝望与愤怒中走出,学会了接纳自己、宽容他人,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。史铁生的写作,成为了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,他通过文字,将自己的痛苦与挣扎、希望与梦想,转化为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与哲学思考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。在地坛的见证下,史铁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蜕变,从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,成长为一个拥有深邃思想、坚韧意志的哲学家。
史铁生在地坛中展示了与命运的抗争与和解。
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精神的寄托,更是他与命运抗争的见证者。在这里,他经历了从愤怒、绝望到接受、和解的心路历程。地坛的沉默与坚韧,成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。他学会了在苦难中寻找希望,在绝望中坚持信念。最终,史铁生与命运达成了某种和解,他不再抗拒命运的不公,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去拥抱生活。地坛,作为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,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。

史铁生与地坛的故事,是一段关于生命、死亡与救赎的深刻寓言。在地坛的静谧与深邃中,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,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生命哲学财富。他的文字,如同地坛中的古树,历经风雨而愈发坚韧,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挑战时,保持一颗平和、坚韧、勇敢的心。正如史铁生所展现的,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,而在于我们如何用它去创造、去爱、去感悟。在《我与地坛》中,我们读到了史铁生的生命感悟与哲学思考,也找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份宁静与力量。

本文荣获第22届“叶圣陶”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

作者:高二(15)班 何圣雪
指导教师:张福源